民革人物  
民革人物
市委动态  
“粽”情“粽”义 爱暖夕...
民革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支部召开...
民革蚌埠市禹会总支召开“凝心铸...
民革蚌埠市禹会总支开展“浓情端...
民革蚌埠市教育一支部召开支部工...
民革蚌埠市文体支部开展“走进非...
便民服务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民革人物  
蚌埠市民革党员李东同志先进事迹
日期:2017年5月5日 浏览[7163]

    李东,男,45岁,民革党员,汉族,大学本科(法学学士),现任蚌埠市政协文史委兼职副主任、市第十二届和十三届政协委员、市工商业联合会常委、市第五届和第六届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市肢残人协会主席。

李东二十多年如一日,通过刻苦自学和虚心请教,熟练掌握了英、日、法、俄、德、韩、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九门外语。他自强自立,自主创业、乐善好施的先进事迹多年来在社会上形成强烈反响,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台、广东卫视台、广州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羊城晚报》、《团结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江淮文史》、南京《莫愁》和长沙《时代邮刊》杂志等全国五十多家新闻媒体多次连续报道。

李东先后被中央文明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中国好人”、“全国残联专门协会工作优秀个人”和“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先后被共青团安徽省委、省人事厅、省劳动厅、省总工会、省残联、民革安徽省委、省文明办分别授予“省十大青年兴业领头人”、“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再就业带头人”、“省读书自学成才者”、“省自强模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优秀党员、“月评十佳”江淮志愿服务个人典型等荣誉称号先后被中共蚌埠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授予“市十大杰出青年”、“市劳动模范”、“市政协推进再就业工程系列活动先进个人”“市优秀政协委员”、“市政协特殊贡献奖”荣誉称号。被中共蚌埠市委统战部授予“蚌埠市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立足岗位,强化自身素质,从一名下岗残疾青工到积极传播文化的志愿者。

1、下岗不落志,文化创新业。

    李东下岗前在一家贸易公司做送货员,每天踏着三轮车风里来雨里去。繁重的体力活倒没有让他感到疲惫,而让他内心无比苦恼的是对自己的未来无法预见。面对现实,他冷静地思考这个时代发展的态势,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和健康承受能力,决定走外语自学成才这条道路。

意大利语清新温柔,法语优雅悦耳……他觉得学习语言是美的享受。为了激励自己,他在自己的床头前挂着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外语自学上,把所有的工资也都用来购买各类书籍和外语磁带上。听到哪位外语老师教的好,便登门拜师求以指教;听到哪儿出版了一本好的外语工具书,便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它买到手,寒暑不误,专心攻读。为了提高听力我拼命的听磁带,没几年,他就听坏了十几台收录机,听坏了的磁带更是堆积如山,写了100多本各类外语笔记。多少个365天,多少个日日夜夜,可算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这样,他十几年如一日,在一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刻苦学习,不仅掌握了英、日、法、俄、德、韩、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九门外语,而且还能够从事文学、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门类的创作和新闻写作,此外还涉猎了教育学、经济学、哲学、戏剧、法律等学科的学习。他体验到了知识给他带来的任何别的东西都无法带来的乐趣。

说来,也许有人不信,早在多年前,他就预料到自己不容易绕过下岗这道坎。这一是因为所在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已呈现不景气,明摆着要减员,非有部分职工下岗不可;二是他的左脚有残疾,竞争上岗的条件明显处于劣势。谁也没想到,尽管他所在的企业“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苦苦地挣扎着,可他却在下岗前就进行了一场十分必要的热身运动。

199716日,不出他所料的那天终于来了。当他接到下岗通知书时,他全然没有那种生不逢时,世与我违,怨天尤人的感叹,而是默默地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谁说疑无路,敢讲又一村”。

人总是习惯于驾轻就熟走老路的,当碰上崎岖迂回,峰回路转的前程时,极容易举步不定,踌躇不前。其实只要敢于转变思维定势,敢于发扬“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摆脱“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迷惑,而达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刚一下岗,他的外语一技之长还一时找不到为社会服务的切合点。但总要生活,总要生存,于是他摸着石头过河,先在家门口摆个体书摊,当图书大排档的老板,既售书又以书会友,收入虽不算多,却因此结交了不少朋友。紧接着,他又给广告公司作策划,当过东奔西颠联系广告创意出台的业务员,同时还为别人装裱字画。

19983月,他被蚌埠市五所职业学校,两所高校聘为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外语课之外,他还担任商品学、公关学、秘书学、财政金融学等课程的教学,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夹着备课笔记在市区的好几所学校间来回奔波。此外,他还不定期担任蚌埠市广播电台“星星索”栏目(专门面对残疾人)主持人。

1998年初,在有关部门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下,同意他开办“李东外语研究培训中心”,这使他的理想和实践有了初步的接轨。由于他采取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灵活多样、重在实用”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大量的学员。为了使自己的外语教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他就“三更灯火五更鸡”刻苦钻研教研教法,使外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迄今为止,他已培训学员3000多名,其中有200多位学员已去17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深造,有的学员经过培训后顺利通过了中考、高考、大学四、六级、雅思、托福、高教自学、GRE、BEC等各类外语考试,有的学员还被应聘到全国各地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

2、义务创办全市第一家“私人图书馆”。

    李东酷爱读书,平日以读书为乐,但是,他觉得独乐不如众乐,在他开通“振兴中华读书热线”后不久,他就想自己办个“私人图书馆”,这样既读书交友,又能帮助更多的人读到好书。经过多方努力,2000年元旦,他正式把自己拥有的上万卷藏书的书房改成“私人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淮河晨刊》头版报道)。他还购置了电脑、打印机、音响、数码相机、扫描仪、空调设备,无偿地为本市各界喜欢读书的朋友们提供查询、借阅服务。此外他还订阅了30多种报刊杂志供读者阅览。自他创办“私人图书馆”至今,他还陆续向各级残联机构、社区、学校和个人无偿捐赠图书12000多册。

15年来,李东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私人图书馆”,坚持为读者无偿提供查询、借阅服务。李东创办的“图书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他所在街道和社区的居民无所不晓。每天来阅读和借阅的居民络绎不绝,广大居民对他的善举赞不绝口。此外,他还利用他的“图书馆”不定期地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和知识讲座,其中有600多位居民从中受益。此外,他还把他的义务培训延伸社会。为了增强中小学生对无声世界的了解,增进他们与听障小朋友的沟通,加强对中国手语的推广和普及,他还经常深入到中小学,为孩子们教授别开生面的“中国手语”课。他还为铁路、公路等服务窗口为一线的列车员和乘务员义务举办英语口语和中国手语讲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014年2月,他被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授予安徽省首届“书香之家”荣誉称号。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积极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积极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义务宣传志愿者。

2013年1月,由李东本人自发的“中国好人李东千场励志报告会”正式启动,在历时一年的时间中,他深入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机关,以及工厂、人民团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人生、社会的感悟作励志报告达150多场,超万人聆听了他震撼人心的励志演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与亲和力,常常在于凡人小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消除疏离感和隔膜感,最佳的桥梁和纽带,就是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很多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时代楷模等典型人物。平民英雄可敬,凡人善举可学,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用自己的平凡和义举默默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

李玉兰是蚌埠市全国首届道德模范,她的事迹经过李东精心采写更加广为流传。2006年,他以洋洋万言的篇幅将李玉兰的事迹发表在安徽省政协主办的刊物《江淮文史》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08年10月,他撰写了第一部李玉兰先进事迹的大型报告文学《平凡的人,博大的爱》。这部报告文学被收录在由中央文明办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出版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大爱无疆》里,国家领导人刘云山为此书作了序。

2、志愿作法律义务宣传员

    李东为了能让更多的特殊群体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他自己先报考了安徽电大法律本科,并取得了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并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经常深入社区、学校和监狱义务为一些特殊人群宣传法律常识,受到了人们的赞扬。2013年5月至今,李东还分别走进蚌埠监狱、蜀山监狱等省内多家监狱为在那里服刑的人员作人生励志的精彩演讲,同时还对部分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进行对口阳光帮教资助,为服刑人员积极改造输送正能量。 他身上散发的正能量,为启迪服刑人员痛定思痛,早日开启通往新生的大门注入了动力。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避免或化解残疾人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李东通过各种渠道,四处奔波,终于说服了一位专业律师无偿为全市残疾人维权服务。

2012年6月,李东被中共蚌埠市委统战部授予“蚌埠市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三、热心公益,关注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1、义务开通全国第一条“振兴中华读书热线2063227”。

李东不仅坚持免费为下岗工人进行外语培训,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谋求再就业的门路。他知道,推动这个社会往前走的力量,一个是知识,一个是财富。要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知识和财富这两样都很重要。他认为,再就业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而根本之举又在于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他通过与下岗兄弟姐妹们的交往,使他深深感觉到文化素质偏低是不少下岗工,尤其是下岗青工难以顺利实现再就业的“拦路虎”,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只会简单的“体力活”,这又如何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呢经过思考,1997年春节过后,他决定将自家的电话向社会公布,在全国开通了第一条“振兴中华读书热线”,并在《新安晚报》头版发布。他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下岗兄弟:只有读书,只有充电,才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他每晚都会在家中接听下岗青工们打来的有关读书方面的热线,并就读书的内容、感想等与他们进行交流。短短几周内,他就接听电话800多次,打来电话的有残疾人、下岗青工、大中专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和公务员等。此外,他还通过电话收集信息,积极为下岗青工无偿寻求再就业之路。同时,对全国各地打来长途电话的下岗青工们,他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对他们再就业的途径和方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开通热线至今,他义务帮助本市1500多位下岗人员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17年来,他始终坚守着这条“读书热线”,通过他的“现身说法”,许多人由此对生活有了一番新的思考。“读书热线”也成为人们的“心灵热线”。

    2、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财富回报社会,增进民族团结。

为了鼓起更多残疾人生活的勇气,李东利用业余时间采访了蚌埠市的诸多知名人士成才的经历,并撰写和发表了上百篇人物专访和各类新闻稿件,他还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残疾人当中的优秀人物,并无偿地向市、区肢残人协会捐赠各类图书2500册。

2010年4月21日下午,李东自己拿出1200元爱心款代表全市肢残人通过市红十字会捐到青海玉树地震灾区,表达全市肢体残疾人对灾区同胞的一份爱心。

1999年7月,李东受蚌埠市政协和市民委的委托,冒着酷暑,采访并编写了《蚌埠文史——少数民族史料专辑》一书。在采访过程中,他积极了解和学习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风俗习惯,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朋友的欢迎和好评,增进了民族团结。

2004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报告文学集《品味平淡》, 2005年4月和6月,有关部门分别在广州和蚌埠为我的报告文学集开了研讨会。我想借此书告诉人们的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人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和困境,原因是,由于人们习惯于低头看自己脚下的一片泥泞不堪的低洼地,而忘了自己头顶上的蔚蓝色天空,忘了远处还有浩瀚的海洋。因此,在此转型期,人的心灵和行动上出现悖论的可能性很大,既有怀旧的眷恋和求新的锐意,也有更多的创造机会和进取,只要我们在痛苦和磨难中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变动,就一定会使我们积聚起一种新的力量,重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无论何时何地,一个人自己有自己的路,自己应该走自己的路,最重要的是走出自己的路。

3、关注民生,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李东作为市、区两级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成员和工商联常委,他始终把民生问题看作自己的使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多年来,他撰写了有关各类民生问题的社情民意达150多件,其中有40多件被省、市政协采用;有的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亲手批示。他连续五次被市政协评为“反映社情民意先进个人”。他撰写的有关民生问题的各类提案达80多件,其中有19件被列为市政协重点提案,12件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2012年1月,蚌埠市政协为他颁发 “特殊贡献奖”,并授予他“优秀政协委员”荣誉称号,2013年12月,被市政协推荐为蚌埠市民生工程特邀监督员。

 

 

  打印 | 收藏 | 关闭
 
安徽省蚌埠市胜利中路41号   邮编:233000     电话:0552-7165559      E-mail:bbmgxcb@163.com     网站编号:皖ICP备13018902号-1
Copyright 2013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蚌埠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