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百姓 肩上有担当 每年两会时,宋刚这个名字和他的提案、建议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14年的市两会上,宋刚提交了62件提案,2015年的市两会上他提交了108件提案,因提案数量多、质量高,宋刚成为众多委员中的“提案大户”。自担任市政协第12届、13届政协委员,淮上区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淮上区政协第九届常委至今,他已经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走过了12年的时间。
“就个人而言,政协委员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但担负的责任却是无限的。我们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讲别人不敢讲的,通过反映社情民意让党和政府听到最真实的呼声,这样的声音,我相信就是政协委员应该发出的好声音。”宋刚这样说道。 
宋刚是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在淮河边上长大的他,对这片白山黑土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珠园见证了老蚌埠发展的全过程。几乎每一个蚌埠人的童年,都有一段关于珠园的记忆,甚至都有一张在那里拍摄的老照片。2016年,珠园启动了提升改造工程,同时,园林部门还发出了公园名称征集令,就改造后的公园取什么名字,征求市民意见。这件事迅速成为热点,很多市民通过各种渠道,给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公园名字。其中,将珠园改名为“津浦大塘”的呼声最高。 鉴于此,宋刚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他认为:津浦大塘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演变,它记录了我国铁路发展史和蚌埠历史发展的过程,“津浦大塘”是一个有故事可讲,有地域名称的价值,有地标影响力,是让人永远忘不掉的称呼;随着时代的变化,留住老地名的温度,给市民留下乡音、乡情、乡名,给居住在全国、全世界海内外的蚌埠人留下家乡的念想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恢复“津浦大塘”的名称是众望所归。于是,宋刚在2016年13届第四次市政协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恢复津浦大塘公园名称的提案》,全方位分析了恢复津浦大塘公园名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真切的反映了百姓的呼声。 该提案被市政协立案后,承办单位在和宋刚交流时明确告知其“珠园”的名称不好改是因为当时更改名称都经过上级领导的研究,现在领导退休了要改名称领导会没有面子!宋刚认为,既然是一个民主党派人士,就要敢于说真话、谏诤言,发出理性的声音,并不惧于放大。参政履职数十年来,面对外界的形色风语,他始终固守着这一人生信条。于是他向承办单位提出希望进行民意调查分析的想法,承办单位采纳了其在蚌埠报纸上刊登关于改名“津浦大塘”征求市民意见的建议,并开通了热线电话。在2016年6月29曰和7月1曰《蚌埠日报》和《淮河晨刊》上刊登的征集名称中“津浦大塘”呼声最高,最终在宋刚的推动下该提案得到落实,“珠园”正式更名为“津浦大塘”。 
这只是他众多“为名请命”事情中的一件小事。12年来,在政协履职期间他共向大会提交提案560件,社情民意280件,政协全委会大会发言、联组发言、专委会对口协商发言共计30多次,撰写提案社情民意共计240万字。多篇提案被《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采用。其中“给廉租房用户免费按装天然气”“让黄金水道再流水黄金”“为瓜农出售西瓜提供销售点的西瓜地图”“为廉租房残疾老年人弱势群体提供房屋维修报修点”等接地气的提案群众引起群众共鸣。他撰写的提案连续七次获得市政协优秀提案,所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获市级领导批示四件,副省长批示一件。他本人五次获得市政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获蚌埠市政协第12届“优秀政协委员”称号。 宋刚这位把握民生脉动的“提案大户”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三级美术师。那是一个美妙意蕴的艺术世界,宋刚的小版画藏书票制作技艺让人叹服,由他制作的多枚藏书票,曾数次在国内外展台上进行展示。 没接触藏书票之前,宋刚是个“杂家”,自打爱上了藏书票制作,他便成了“专家”。小木版藏书票制作要将准备好的木板按照心中的图面,用刻刀一点点地雕刻出来,等到整个图面立体于木板之上,再将宣纸附在上面,然后着色用碾磙反复碾压,直到将雕刻在木板上的画面印制在宣纸上,此时一张藏书票才正式完成。 在宋刚制作的藏书票中,有灵动舞者、静谧雪中村落、夕阳下城门鼓楼、风摆柳摇曳……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独具的韵味。正如宋刚所言生活的历练、岁月的积淀,这些都是他创作的灵感之源,一枚枚藏书票将他的内心镌刻成永恒。 
2007年至2011年,宋刚连续五年参与了上海弗闲斋国际藏书票邀请展,并有多幅作品受邀参展。跟国际知名藏书票大师丁立松、潘元石、巴特勒、片野孝志等同台竞技,宋刚说自己获益匪浅,艺术技艺又有所提高。 生长在珠城,宋刚一直思索着怎么回报自己的故乡。眼下,他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制作一组独具淮河文化特色的版画藏书票,用这样的方式记录城市风情、百姓生活,同时他说“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和政协委员,我要在在可以发挥自我作用的范围里,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社会发出理性呼声。”这就是宋刚人生的真实写照。(革宣)
|